顾翼东(1903.3.4-1996.1.21),江苏苏州人。无机化学家,我国稀土化学的奠基者。
1914年,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。1923年,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。1925年,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。
1926年回国,任东吴大学化学系教授。1931年,任化学系主任。1933年,再到美国芝加哥大学,两年后获博士学位。
回国后,继续受聘于东吴大学,任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。1952年后,一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80年,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(院士)。
自2020年7月10日,苏州科学家日设立以来,苏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,礼敬各路英才。今天,“科普苏州”将继续给大家带来苏州院士系列。从苏州院士故事,读懂苏州。
01.
顾翼东出身于书香世家,高祖顾沅是清代著名的图书、金石收藏家和文学家。父亲擅代数,母亲善诗词。
外祖父王同愈是晚清翰林、著名书画家,爱好几何学和天文学,有维新思想,曾参加甲午战争。
外祖父对顾翼东的成长颇有影响,甚至他以后科研的方向也与外祖父有一定关系。
外祖父在担任江西提学使时,曾随身带回几块钨砂标本,告诉顾翼东这是比黄金还贵重的钨金。
另一位对顾翼东的科研方向带来影响的是东吴大学的老师成功一。成功一曾给他三块珍藏的钨矿标本,嘱咐他钨是国防矿藏元素、战略物资,用途很大,并建议他日后从事钨化学研究。
02.
顾翼东是我国稀有元素化学的奠基人,在多酸化学及钨钼化学的研究领域中成绩尤为突出。
20世纪40年代,他发现我国钨矿中含有铌和钽,提出政府出口钨矿石应该根据铌和钽的含量制定价格标准,为保护国家资源做出了贡献。
这是顾翼东的工作方向转入无机化学尤其是稀有元素研究的开始。他最早发表的两篇有关钨化学的论文《锰铁矿中铌、钽含量分析》和《黄钨酸——均相沉淀法》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。
后来他的研究领域扩展到萃取化学和稀土化学。50年代,他创造了络合均相沉淀法制备黄钨酸的方法,用他的方法生产的黄钨酸,在产品性状方面与传统工业生产的有明显差别,从而开辟了制备黄钨酸的广阔道路。
他还发表论文《金属离子的液相萃取分离法》,介绍了用于溶剂萃取的有机试剂,编写了《有机试剂在金属元素比色分析及沉淀分离中应用的发展》一书,使得溶剂萃取化学研究成果在萃取化学上发挥了很大的推进作用。
80年代,顾翼东又创造性地以“倒滴加法”在常温及低酸度下制得活性粉状白钨酸,完成了国际上一直希望得到而始终未能制成的新化合物。
他还十分重视生产急需的应用研究,提出“内在还原法”生产蓝色氧化钨,可以得到均匀、单一、粒度可控的产品,可用作高质量硬质合金及超细钨丝的材料;
创造了从仲钨酸铵APT转为偏钨酸铵AMT的新工艺,所得产品质量优于世界同类产品。
03.
稀土元素化学一度也是顾翼东的主要研究方向。1955年,他指导研究生首先用纸上色层法进行了稀土和铀分离分析研究,并解决了当时独居石中铀的定量分析问题,保障了独居石的安全生产。
另外,顾翼东还在常温、常压下和近中性溶液中制得含四价镨的铈镨杂多核氧化物,从而测得了四价镨在醋酸溶液中的吸收光谱,是国际上的最早报道。
顾翼东知识渊博,思路敏捷,基础深厚,治学严谨。他教导学生,“一个化学家必须为人类留下某些有用的东西。科学研究,不妨先从重复人家的工作开始,但是重复人家的工作时,往往会发现与预期要求不同之处,这样就会进入自己下功夫深入研究的境地”。
1954年,顾翼东(右)指导研究生实验
同时他告诫学生搞科研务求理论联系实际,不要浮夸,不准弄虚作假,更不准剽窃别人的东西。
他身体力行,为学生做出了榜样。他奉行的格言是:“与人无忤,与世相争。”即对人要宽厚,对真理却要争个明白,不迷信盲从。
他不仅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也一再谆谆教导子女们。在他的影响下,一门三代有15人致力于化学事业,堪称化学世家。
04.
顾翼东热爱祖国。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,婉拒芝加哥大学的留校邀请,毅然回国报效祖国。
新中国成立前夕,坚决拒绝去台湾,而是留在上海为新中国建设出力。
他认识到,国家要自强自立,一定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,大力发展科学,为此他以全副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。
终其一生,强烈的爱国心是他的精神动力,实现祖国富强是他最大的心愿,他把祖国的荣誉看得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。
1956年,顾翼东与李方训、梁树权代表我国出席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第15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学术会议(IUPAC),会上美国企图制造“两个中国”,顾翼东等人义愤填膺,粉碎了这一阴谋。
顾翼东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,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不再在苏州工作,但仍关心家乡的建设,尤其在保存、整理地方文献方面做出很大贡献。
顾翼东在家中工作
1956年,顾翼东代表顾氏族人将苏州松鹤板场(现干将东路)赐研堂,甫桥西街(现凤凰街)辟疆小筑、传砚堂,大郎桥巷(现建新巷)宝砚堂这三座老宅数百间房屋捐献给国家。
顾翼东的高祖顾沅,“收藏旧籍及金石文字,甲于三吴”,一生纂辑、刊印了大量古籍。由于战乱,顾沅的藏书渐渐散失。
抗日战争时期,为了使这些书籍不被日本侵略者掠夺走,他费尽心思,想方设法带着这些“宝贝”逃难到乡下,生活稍安定,又携书回城藏起来。
一旦听到有关顾氏书籍的消息,他往往不惜代价重新购回收藏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仍然抽出一些时间,对顾沅留下的一些稿本进行整理。
为了更好地保存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1958年,他把顾沅手辑的《吴郡文编》80册计246卷捐赠给苏州博物馆,以后又陆续把许多家藏文物捐赠给故乡。
END
文章来源:《苏州院士》
撰稿:王伟群、冯婕
编辑:尘灯
科普苏州
ID: kepusuzhou
科普苏州Q3:948033090
顶级复刻,货到付款,质量保证,对版发货,售后五年,添加 微信:AFZF66 备注:时间奢圈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iao.watch555.com/12714.html